凝聚群众 引导群众 以文化人 成风化俗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坚守

  • 发布日期:2020-12-04 10:30
  • 来源:
  • 字体大小:
  • 打印:

引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舍得小家,才能守护好大家。”在天津市宝坻区周良街道田邢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凝聚家国情怀 畅谈家风村风”主题活动现场,天津市最美抗疫家庭白秀文一席话道出了对家国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增强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宝坻区第五届“家风村风大家谈”活动正在举办。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家风村风大家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细节,促进家庭和睦、乡风文明。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家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他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宝坻区地处京津唐核心地带,天津市辖区之一,濒临渤海湾。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人口92万。宝坻区素有“人文宝坻”之美誉,自古人杰辈出,仅明清两代,宝坻就有73人成为进士,有307人成为举人。这些先贤成长立业的美德故事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2016年以来,宝坻区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小家传大家,共筑家国梦”为主题,充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连续五年开展“家风村风大家谈”活动。随着活动的延续和深化,道德模范、宝坻好人、文明家庭等越来越多,全区街镇村居形成了“讲故事说传统,晒家训比德行”的浓厚氛围。截止目前,宝坻区先后有6人分别获得“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有140余人分别当选为“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好人”“真情天津年度人物”和“最美乡村人物”;感动宝坻人物168人,宝坻区新时代好少年33人、文明家庭600余户。在区文明办、区纪委、区工会、区团委、区妇联等部门项目运行带动下,各街道村居上至80岁以上老人下至小学生,都是“家风村风大家谈”活动的主角。全区上下形成了“以小家带大家,以家风育乡风”的德蕴氛围,也成为宝坻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宝坻区连续三年创建235个平安村,刑事立案数同比下降22.6%,民事纠纷案件处于逐年下降趋势;235个困难村变成了文明村,宝坻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区。


二、主要做法

(一)挖掘本土史资料,编纂创作德教材

《纲要》指出,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在宝坻历史文化中,袁了凡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袁了凡本名袁黄,号“了凡”。万历年间曾任宝坻知县,政声卓著,是宝坻自金代大定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县令,至今深受宝坻人崇敬和怀念。其善德思想是最突出的优秀文化遗产,所著《了凡四训》是以其训示子孙的家训,其中“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救人危急”“耕读传家”“敬重尊长”等传统家庭美德,已深深融入宝坻人的血脉中,成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多年来,宝坻组织专家力量研掘了凡思想精髓和当代意义,编撰了《宝坻政书》《了凡四训》(注音版、学记版)《人文宝坻》《聆听家风家训故事 传承优秀传统美德》等德育读本。通过宝坻区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剧和京东大鼓,创作《说书讲古唱袁黄》《袁黄劝农》等曲艺作品,在“大家谈”活动中传唱。聘请北京专业团队拍摄《修身积善袁了凡》专题片、《了凡家风》文化纪录片,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客户端和CCTV12频道播出。

(二)颂扬先贤和英烈,传承美德继薪火

宣讲团成员、袁黄研究会会长倪守强讲述,明万历十一年,宝坻县令袁黄三下八门城镇小甸村治水种稻,救民水火。他实施免赋、治水、劝农、兴学、倡廉、宽刑等诸多善治,至今村中仍保留着袁黄所修“安乐桥”、袁黄功德碑等历史遗迹。每当人们喝着甘甜的河水、吃着香糯的稻米时,便想起当年父母官,感念其善德善行。几年来,宝坻区袁黄研究会成员、文化宣讲志愿者们,坚持定期与区直街镇、村居干部群众一起,追忆先贤畅谈家风。至今,了凡提倡的“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善”之“四训”,仍对后人德行修养有重要的启发教义。

历次活动中,文化宣讲志愿者们分别讲述了“温良恭俭让 让出六尺巷”“李氏家族耕读求上进”“二进士苦学双入仕”,“纪东流革命不成不结婚”、宝坻“冀东“游击走廊”抗日大暴动等传统和红色历史故事。听众在历史和当代、先贤和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交错中,不断汲取智慧营养和道德力量,在传承中华善德文化中感悟先辈懿德,找到奋发逐梦方向。

(三)举贤彰善推好人,榜样示范身边“德”

自2016年以来,宝坻区连续五年评选感动宝坻人物148人,最美家庭、文明户600余户,并以敲锣打鼓送荣誉“牌匾”、挂荣誉门牌,最美家庭、好婆媳接牌合影,将荣誉牌匾追送至“好儿媳”娘家等方式,点燃宝坻家庭美德建设的星星之火,照亮村居街镇乃至十里八乡,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

宝坻区组织“身边好人”志愿服务队开展“家风村风大家谈”巡回宣讲。大家谈,谈大家,巡讲中先后推出80后好儿媳孝敬公婆、邻里间共同接力照顾重度残疾人、只为“你老了我来照顾你”的一句承诺守望孤寡邻居14年、勤俭农妇养德育子成才的事迹故事等……或典型模范、或淳朴村民、或凡人善举,交流者在充满爱心、睦邻亲友中感动着彼此,在助人为乐、守望相助中鼓励着对方,在诚实守信、坚守正道中笃定着信念,在敬业勤勉、真诚奉献中收获着精神,在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中延续着家的温暖。听众在感动中不断检视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通过“宝坻好人”“身边好人”的持续推出,不断丰富“家风村风大家谈”的故事素材和实践样本。

(四)乡村学校少年宫,打牢育人阵地园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宝坻区用“小手拉大手”、以学生带家庭、以家庭带社会的方式, 夯实教育阵地,打牢德育根基。区教育系统以“崇德向善 立德树人”为主题开展袁黄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袁黄文化专题讲座,召开主题班会,成立兴趣小组,举办征文比赛,征集优秀歌谣,创作歌曲《善行天下》;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廊道”,把学校图书馆命名为“了凡图书馆”,开设“了凡专区”;把了凡“功过格”融入学生的道德自律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德育课堂有机结合,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组织公开课,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畅谈。在“说说我的好家风”互动环节中,让家长、孩子们分享彼此的感动和家庭美德故事。家长重言传、重身教,孩子重体验、讲成长。现场发言动情,听者动容,气氛热烈,场景感人。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打牢德育基因底色,共建铸魂育人园地。

(五)瞄准关键少数人,促进党风政风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家风问题,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宝坻区在历次党员干部主题活动中,结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专题学习,针对关键少数,在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修身养德大讲堂”活动,围绕《宝坻政书》,对应“了凡为政五风十论”请专家授课解读,学习修身养德之道,提升领导干部为官做人能力。让领导干部以廉修身,以廉齐家,以廉教子,做子女们的表率。“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活动的开展与坚持,持续营造了以新时代好家风正党风带民风促社风的德治生态氛围。


三、经验启示

一是切实找准传承创新契合点。

宝坻区多年坚持“从历史中撷取智慧,从现实中探索道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新时代公民道德实践中找准契合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章,开展“家风村风大家谈”活动,推动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引导广大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熏陶中“日用而不觉”,德润人心,春风化雨。让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星火相继,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

二是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宝坻区以《纲要》为指导,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要求,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在继承传统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让每一届“家风村风大家谈”活动在讲德倡善中有新意有效果,让群众在笑声和思考中收获文化自信和精神满足,在培育时代新人中铸牢中华文化根基。

三是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精神内核。

“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宝坻区清醒地认识到,家风连着村风、村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社风;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家教家风就是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内核。

四是真正做到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宝坻区开展的“家风村风大家谈”品牌活动,影响着无数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正能作用,在推动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家庭美德和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品德建设上,坚持做到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让家庭美德涵育文明乡风,让文明乡风吹拂时代新人,让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