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群众 引导群众 以文化人 成风化俗

张树桐

  • 发布日期:2020-08-27 17:54
  • 来源:
  • 字体大小:
  • 打印:

张树桐.jpg

宝坻有这样一位老人,虽然年届古稀,却依旧忙碌。“白天忙事儿,晚上写字儿”,两只脚踏遍宝坻城乡,一支笔写尽宝地变化。 

    这位叫张树桐的老人,退休15年来,一方面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奔走,一方面饱蘸如火的夕阳情,编纂完成近百万字的图书,并创作多达200首赞美宝坻的诗词。 

    热爱文学:成为免费“御笔” 

    少时的张树桐喜爱文学,小学就已经精读完《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能把《九义十八侠》所有的人物背诵下来。到了中学,因为作文写得漂亮,一直担任语文课代表。学生时代的张树桐开始诗歌创作,并于1972年发表了处女作《抗旱》。因为那一年宝坻大旱,他亲眼目睹了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合力抗旱的感人场景。从那时起,张树桐的文学作品就定位在了对家乡的关注上,没有局限在小我的情绪里。 

高中毕业后,张树桐做过民办教师、宣传干部、广播站站长,最后调到组织部。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变的是文学情结。为了提升文学水平,刚参加工作时,张树桐报名参加创作班学习,近距离聆听名师的讲座。学习过程中,作为优秀学员的代表跟随老师到山西采风,创作的5首诗歌被收进《昔阳行》的集子。因为爱惜人才,组织部没有同意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借调,而这也洽和了张树桐的心意,他全部的热爱都在家乡,他的人和笔都离不开生养他的黑土地。 

   以文学的形式讴歌和推介宝坻,是张树桐作品永恒的主题。在职期间,完成了《双拥模范县》、《九河下梢看潮声》等重要资料和大型专题片文本的撰写。成为20多个单位的免费的“御笔”,以不同的形式宣传和推介各单位形象。从那时候起,张树桐就已经没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周六日全部都搭在撰写大大小小的文稿上。张树桐的笔是多么与众不同,它能让汉字以最适宜的方式排列出来,实现最精准的表达。 

   乡村旅游:自己掏钱去取经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的张树桐更忙了,尤其是全区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很多旅游村大到规划设计小到一幅楹联,都是由张树桐来操刀。担任长期顾问的就有6个镇的旅游村。 

    小辛码头是我区最早打造的旅游村。在张树桐的策划下,发掘漕运文化、农耕文化,做活水文章成了这个村的发展主题。水稻公社、立体种养、3000个品种的水稻文化园,以及后来了凡文化广场的打造,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张树桐的心血。短短几年,“千年古渡,小辛码头”名扬区内外。村前的泊船柳熟悉这个老人的身影,将农产品卖给游客的乡亲们更是对这个忙碌的老人不陌生。 

   在张树桐的倾力协助下,大钟庄镇牛庄子的葫芦主题公园、口东镇八台港桃花节等一系列策划引来八方游客。 为了旅游村的升级提质,张树桐还经常自掏腰包到外边去取经。其实,他的自掏腰包从小辛码头最初的打造就开始了,曾经沿着京杭大运河走了很多地方,切身体验漕运和码头文化。后来走遍了沂蒙山区,取来红色旅游的真经。为了进一步打造乡村民俗文化,去年仅陕西的袁家村就去了两趟。自己每月的退休金,几乎全搭了进去。张树桐老人说,看到随着旅游村的打造,农村变美了,乡亲们腰包鼓了,自己的这些付出,值。 

   编书写歌:用激情描绘大美宝坻 

   参与旅游村策划的同时,张树桐还挤时间编著图书。完成《古镇黄庄》、《古韵大口屯》、《宝坻交通》等近百万字图书的编纂。完成2个多小时大型评剧剧本《袁黄劝农》的初稿,创作的评剧小品《三万三》、《火灾发生之后》、《农家院的笑声》先后在全市和全国获大奖。他还策划完成了《宝坻老城文化保护开发方案》、《宝坻评剧、京东大鼓艺术振兴方案》等。 

   老人写下的和宝坻发展紧密相连的诗词歌赋更是多达200首(篇)之多。为丁庄子而作的《丁香赋》,为八台港桃花节而作的《桃花赋》,为黄庄写的歌词《四季黄庄》,为鲁文庄写的歌词《潮白人家》……无一不脍炙人口。 

   看着老人如此忙碌,亲人和朋友都劝,歇歇吧,别累坏了。但是,老人歇不下来,能为家乡的发展尽点心力,是老人最大的快乐。美丽夕阳红的光和热全部奉献给了宝坻的文化和旅游事业。 

   记者点评:七旬老人张树桐越来越忙碌,他的忙碌不是为了金钱,甚至搭上了自己的退休金。这样的忙碌,让每一个人感动。透过忙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奉献的心。为了宝坻的旅游事业奉献,为了宝坻的文化发展奉献,全部的奉献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宝坻的明天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