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群众 引导群众 以文化人 成风化俗

张伦

  • 发布日期:2020-06-30 22:31
  • 来源:
  • 字体大小:
  • 打印:

每天清晨,张伦都会扛着锄头和篮子,来到村东北一条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他先用锄头铲平路面,随后又用篮子取土,垫到路上,再用脚踩实。

  义务修路30余年

  今年82岁的张伦,家住宝坻区大钟庄镇岳家楼村,是一名老党员。上世纪80年代初,因挖沟浇水,道路变得坑坑洼洼,特别是一到雨天,出行非常不便。张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天扛着锄头或者铁锨,修补路上的沟沟坎坎。时间长了,多少会耽误自家的农活儿。“修路是做好事。我们就多干点儿活儿,支持他。”家里人说。这一修,就坚持了30余年。

  30多年的义务修路,张伦的身影成了岳家楼一带特有的风景。54岁的村支书张建忠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见到过张大爷修木桥。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把大道北桥给震坏了,张大爷自己找来厚木板,带着工具修好了。孩子上学、大人上班都安全多了。”

  用坏工具几十把

  在儿女眼中,张伦是个倔老头,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干,谁劝也不行。老人每年差不多都要添置两件“家当”,一把锄头、一把铁锨。为修路,老人至今已用坏几十把工具。

  “虽然父亲身体一直很好,但修路也难免磕磕碰碰。张伦的儿子张春青回忆:“七年前,一场大雨过后,父亲一大早就扛着铁锨出门了。到了田边的路上,因为太着急,没注意放在地上的铁锨,被绊倒后,腿上被铁锨划了一条大口子,送到医院后缝了十几针。但老人伤一好,又扛着锄头修路去了。”张伦的儿女说,父亲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修路就是他的最大“业余爱好”。

  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一些乡村路都变成了柏油路,但张伦的修路任务并没有因此停下。“虽然我80多了,但我的身体还好,我还要一直干下去,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张伦自信地说。